全国前10正规配资公司_炒股10倍杠杆软件

配资炒股新手入门 中国财政70年:收入从60亿到26万亿,高增长背后有哪些经济密码

发布日期:2024-08-09 09:16    点击次数:194

配资炒股新手入门 中国财政70年:收入从60亿到26万亿,高增长背后有哪些经济密码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持续震荡,债券型基金成为市场资金重要的布局方向。数据显示,7月,债券型基金仍然是新发市场主力,这也是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债券型基金在新基金发行总份额中占比超过70%。

财政收入是经济晴雨表。新中国成立70年间,财政收入从62亿元增至约26万亿元,增长4100多倍;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增至约30万亿元,增长了4400多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折射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其中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非常重要。

第一财经通过对近70年经济数据梳理发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趋同。

“国家财力逐步增强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政府有强大财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说。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占GDP比重随改革变化

从历年GDP和财政收入增速看,经济增长越快,财政收入增长越快,反之则越慢。

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约62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窄口径,仅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升至183352亿元,后者是前者的约2956倍。如果加上2018年政府性基金收入75404亿元,那么2018年财政收入达258756亿元,是1950年财政收入的4173倍。

财政收入走势,折射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财税体制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财力分散薄弱,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反映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维持在较高水平,1960年达到39.3%最高点。

1978年以后,改变了经济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财政分配开始“放权让利”,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企业和个人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分配比重提高,政府收入比重下滑。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滑,从31.1%下滑至1993年的12.3%。

施正文称,这一时期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迅速下降,中央财政十分困难,甚至向地方借钱过日子。这导致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大幅下降,全国无法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推出历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此前的财政包干体制。

1994年推出的分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政体制改革。它正确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

叶青表示,分税制改革后,保证中央和地方收入的稳定,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高,这跟中国体制机制变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受这次改革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995年触及历史10.3%最低点后,逐步上升至2013年(注:按统计局同口径,财政收入仅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高点22.7%。

2013年之后,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降费规模越来越大,2019年达到历史罕见的2万亿元。受减税降费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所下滑。2018年这一数字降至20.3%。

财政收入步入中低速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受此影响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财政收入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进入中低速增长。2013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开始逐步放缓至个位,2018年为6.2%。

“由于经济体量和财政收入基数大,6%左右的增长依然是较高的数字。近些年为了给企业减负,减税降费力度越来越大,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但企业负担减轻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施正文说。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近70年税收收入的变化背后也折射出税制改革的影响。

以目前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为例:

1984年增值税正式成立;1985年增值税收入约148亿元,占税收收入比重约7.2%,此后比重逐步提高;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完善增值税制度为主,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2004年开始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经济,2009年固定资产进项税可全额抵扣,增值税占比逐步下滑。

随着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启动,到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开,增值税占比从2015年最低值24.9%提高至2018年39.3%。随着新一轮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启动,减税和税制完善成为最大亮点,增值税税率大幅下调,进项抵扣范围不断扩大,增值税占税收收入比重有望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从支出角度也反映着中国经济结构和财政角色的变迁。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属于生产建设性财政,国家承担着发展工业、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基础设施等建设重任,财政用于这方面支出比重较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转变为公共财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保障类支出比重不断加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普遍超过30%,最高的年份超过50%,1978年这一比重为40%。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比重逐步下滑后趋于稳定,2006年为12%。

与基本建设支出占比下滑相反,财政用于民生保障类支出占比不断提升,不少省份民生保障类支出占比达百分之七八十。

比如,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2.1万亿元,其中教育支出约3.2万亿元,占比约1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约2.7万亿元,占比约12.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约1.6万亿元,占比约7.2%。

土地收入从1万亿到6万亿元

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外,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近些年也不断扩大,尤其是2008年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收入不断攀升。

根据财政部数据,2008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约1.56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收入约1万亿元,占基金总收入比重约64%。随后几年数据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到2018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约7.54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收入约6.51万亿元,占基金总收入比重约86%。

“地方卖地收入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财力,近些年房价上涨带动土地出让价格攀升,直接驱动卖地收入大幅上涨。”叶青说。

近十年中,2009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幅最高,达108%。当时官方解释是,收入增长主要是土地供应增加、地价总体水平上升以及收入管理加强等因素所致。

1998年中国启动费改税之后,地方收费权力被抑制,越来越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土地财政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巨额资金,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一些弊端。不少专家认为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未来随着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房地产税推出,土地出让收入制度会有重大变化,规模可能会逐步减小。” 施正文说。

在施正文看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70年里财政收支数据变化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这又跟财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理念变革紧密相连。 制图/张逸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陈益刊

相关阅读 万亿级消费税改革受关注:增收和与地方分享成关键|财税益侃

最近两起企业补缴消费税事件,叠加新一轮财税改革的预期,使得消费税改革受到高度关注。

07-11 22:08 刘元春:三大力量主导中国目前宏观经济新发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异、房地产深度调整以及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07-09 16:02 31省份晒前5个月财政收入账单:粤苏浙居前三|财税益侃

与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相比,前9名省份排名没有变化,其中东部6省市依然稳居前六。福建、江西、天津等省份收入排名有所上升。

从数字看发展 07-04 22:25 前5月广义财政收支差额2.2万亿,意味着什么|财税益侃

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长面临制约,收支矛盾较以往进一步凸显,完成全年预算需要继续付出努力。

从数字看发展 06-27 20:44 5月财政数据点评:广义财政支出降幅收窄

主体税种收入下行压力较大配资炒股新手入门。

06-26 13:0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Powered by 全国前10正规配资公司_炒股10倍杠杆软件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